论语观后感_必备十五篇
31 2024-04-07
论语观后感(必备十五篇)。
当看完电影,我们的内心激动不已。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智慧的演进历程,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写一篇观后感是否有他必备的要素呢?如果您想寻找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栏目小编十分推荐“论语观后感”,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论语》每个人肯定多少都读过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很无聊,一些读不懂的古文放在谁面前都会觉得无聊,但有一次,我又从书柜里发现了我那本陈旧的《论语》,闲来无事就坐在沙发上看了起来,谁知一看就是两个小时,里面的内容好像无师自通,一看就懂,也许是读过好几遍的缘故吧,这已经是我第四次读《论语》了,从中我不仅体会到了孔子渊博的知识,更体会到了孔子流传千古的儒家思想。
孔子是个自强不息的人。他出生在一个动荡的世界。然而,孔子是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用自己的心和生命去牺牲自己的生命。孔子也是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他不因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正如曾子所说,他每天都要三思而后行。不停地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
孔子还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是历代权贵、士子文人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的乳汁,培育心灵的花朵。
读过《论语》之后,最敬佩孔子的就是他的思想,在教育上,孔子重视“文、行、忠、作”。我们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这是世界上许多人所没有的。如果拿孝道与学业来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之”。
《论语》其实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史书,不光讲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大的方面,在很多生活琐事上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没读《论语》之前,我觉得历代文人都只注重“文”,对“道”视而不见,读过《论语》之后,我发现孔子与历代文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站在以人为本的更高境界上,喊出了“人以德为本”的千古绝唱。
《论语》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是一部有巨大吸引力的著作,只要用心去读,就会读懂其中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论语说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无欺,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文化,我也一定会说他已经学过了,不用学了。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生真实的论语读后感模板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真实的论语读后感模板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蔡志忠编绘的《论语》,使我受益匪浅。比如:第三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应当要恭敬尊长,做事小心,说话诚信。更要爱众而亲德,做完了这些以后,还要用功读书。”这句话让我受益很深,我知道古人认为孝很重要!百善孝当先!孝表现为爱父母、尊重父母并且顺从父母。但我觉得如我为人处事好、学习好、在父母有错时劝一下,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在外面要尊兄重弟,还可以推广到年长的朋友。谨慎处事、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做到对人与事要诚信,不欺人不侮己。爱众,与人善,和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读完《论语》这本书后,我脑里经常浮现一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博于文”“君子喻于义”“巧言乱德”等一些仁、义、道、德、信,如:君子说话之前先做到,然后再说,为:先行言而后从之。《论语》对我写作文非常有好处,譬如:我说谁说大言不惭,实现很难,少说话时,可以讲“其言之不怍,则为之难也”;我写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就又开始运用了:“匹夫之志不可夺也”……小时观《论语》,呼作益匪浅。做人有帮助,作文益多多!学生真实的论语读后感模板篇2《论语》是经典作品,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受经典的魅力。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见到了慈眉善目、聪慧睿智的孔子,并且幸运地成为他三干弟子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是孔子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实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勤学善问,多多发现他人的长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种种言论可见孔子对于孝道的看重与推崇。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温席,晋代王祥“卧冰求鲤“,古人的孝感天动地,今人的孝同样为人称道。电视里播放过的“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老师,不仅上课风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顺母亲。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家住县城的陈老师,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风雨无阻。从陈老师的身上,我们更深地读懂了孝的含义。学生真实的论语读后感模板篇3孔子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操的缔造者,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播者,孔子开创的儒学、经学、易学、几千年来终究成为了中华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是孔子出事后由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的伟大巨著。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汇集。《论语》中的许多名言已成为千年名言,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建树产生了不朽的影响。难怪前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正是:“一句名言一锤音,撞响寰宇铿锵听;哲人虽己乘鹤去,千古不朽震古今。”当翻开《论语》,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名言便吸引了我,这么熟悉!于是我兴致勃勃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原先对读古书的一些担心随之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亲切感,这一句我读过,那一句我初中的时候曾经背过,原来我们常说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出自《论语》。合上书,静静地回味,一句话始终不能让我忘怀,这一句话始终激励着我。那就是曾子说的一句名言。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每天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了吗?与朋友交往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温习了吗?看了这几条,似乎自己做的还不错。但是我作为企业的一员,而且已到了三十而立之年。我是不是该每天问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我今天的工作认真的完成了吗?“反思”是现今较为时髦的一个词语,学生时代要反思,步入社会要反思,进入工作岗位更加需要反思,每行每业都强调反思,原来这么时髦的词语也出自《论语》。“我今天读书了吗?我今天学习了吗?”这句话让我汗颜,作为烟草的一员,我们每天都强调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但问问自己,我自己每天读书了吗?我没有做到,我发现自己现在读书很功利,需要什么了,赶紧找书,翻看电脑。《论语》不是教育我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吗?自己为什么不能保持每天学习的良好习惯呢?原先总是有很多理由,工作忙,事情多啊,总喊着:怎一个累字了得!“总是说:“不是我 不想学习,是自己没有时间学习,是自己读不进去!”读着《论语》,细细反思,真实感悟颇多,人都到了永远忙碌的地步,怎么还有回首来路的心情和处世不惊的心态,怎么可能细细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树结出的一个个果实呢?所以,我告诉自己,每天都要有阅读的时间,要有思考的时间,阅读,会让我们归于平静,与伟人、名人对话;思考,会让我们穿越岁月的迷雾,锻炼敏锐的智慧。静静的读着,静静的思考着,也静静的收获着。20__年,我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的目标,我一定要好好的为自己充电,为了使自己将将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我为自己制定了读书的“四不要”: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学习,见缝插针,想读就读;不要等到要用了,要检查了才去学习阅读,任何地方都可以阅读学习;不要盲目的阅读,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妄想,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新年的读书行动,就让我从认真读《论语》开始吧!“吾日三省乎吾身!”牢记计划,牢记读书,付诸行动!学生真实的论语读后感模板篇4我好似在做梦,那雨声不听的在我脑海里回荡着……我在离妈妈接我的地方很远就开始寻找妈妈的身影,可是却找不到。我回来时,就会给他盖上一层小被儿。"这句话就诠释了平凡可以理解为富贵,诠释了平凡不是富裕与贫穷的防线,也不是富裕与贫穷的过度线?就在饿狼快追上他时,他见到前面有口不知有多深的井,不顾一切跳了进去。课间随意翻阅书本,不觉被里面的内容牢牢吸引了,这本书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枯燥难懂,论语中的经典话语加上一个个小故事,变得生动形象,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每当夜晚难以入眠时,我便捧着它细细品味,细读之中,也读出了一点点自己的心得。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这本书还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有些故事我还没有细细地读完,不过我想我会挤出时间去细品的,看着书柜里长年作为装饰品的书籍,我很惭愧,没把书当成自己的朋友,我想我会重新去认识它们,就像《论语》里说的,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论语》,可谓我国文学史的一大瑰宝,如果有时间,可要记得研究一下哦!学生真实的论语读后感模板篇5《论语》这一经典已在世上流传了上千年,但人们对它探索的热情却未减退,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它进行更深的的研究。在这循环之中,我也参与了进来。《论语》真不愧为经典,其中的每一个字都值得细细品、慢慢读。例如这句脍炙人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说的就是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德服人、注重修养,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自身要懂得体谅别人,原谅别人,帮助、关心别人,这也是大圣人孔子的处世之道。《论语》中谈到的最多就是“君子”这一词,因为君子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深受人民百姓的爱戴,也是孔子的身份,他门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多半是得知孔子是君子而慕名前来,因此,“君子”也是古代圣人的代名词。几千年来,岁月已过去,而《论语》却一直被传诵……
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对于略显生涩的《论语》无从下手,故而将其束之高阁,也有许多人觉得不论读什么书、学什么东西都应该与现实生活有关,儒家的那些大道理在古适用,但是在现在却已然不再适用了,在当今社会这些思想也并非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社会、已经落伍于时代。
我认为不然,在古时儒家思想培养出了忠君爱国的良臣和心怀天下的明君,遵从儒家思想的帝王也皆建立了安定的国家,在他们的带领下国强、家和、人民幸福安乐,人人恪守礼仪道德,儒家伦理依然在每个人的心里悬了一根不可逾越的界限,人们都懂得自我约束,有什么不好呢?即使在当今时代儒家思想也并不过时。
若觉得《论语》晦涩难懂,全部读懂很难,那就不必都懂。在我们的年幼时,就有过启蒙教育,从小我们便可以朗朗上口的读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许在当时我们还小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等到我们长大后我们就慢慢明白了,原来当时朗朗上口的句子竟能和现实生活如此契合,等我们真正经历过一些事、真正见过一些事情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圣人之言原来不在云里雾里,而是取自我们身边。
身为一个人,我们便就是一个人,不同于山川河流,没有感情;不同于树木鸟兽,没有思想,在这个世界上人要考虑很多,作为目前地球实际统治者的人类不仅有自己的生存需要、不仅担负家人的生存需求,人也有维护于周围人和谐的需要,人有帮助身边弱者的需要,人有维护万物生存的需要,人也有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人,很重要。儒家思想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的人,怎样做一个杰出的人——一个绅士。做君子很难,但是《论语》也并非要求世间人人都做君子,《论语》只是把世人的楷模摆到了大家面前,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是不可以因为自己做不到完美就摒弃完美,如果没有一个完美的模子树立在众人面前,众人心中那条为人处事的底线将会在哪里呢?
若是没有儒家树立的这个模子,是非都随心而变,那么真正做到明辨是非便将难上加难。
《论语》告诉我们,人很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做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明辨是非,心中必须有所约束。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为人必须谦虚低调,在很多时候人做善事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并非是为了名利,人做善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向君子跟进一步,想让自己心中道德的准线更加清晰明确,是为了真正帮助他人,所以在人做了善事之后需要谦虚低调,无需大肆宣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确很重要,但是《论语》也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非“我”不可。
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我”,每个“我”在这个世界上留存的日子不过百年,时间始终如白驹过隙,倏而而过。换句话说,对这个世界重要的是“我们”。一个个“我”组成了“我们”,个我的力量有限,可是这世界上千千万万个“我”便成了整个人类,主宰了整个世界。
“我”有德,人类便有德,世界便安定;“我”为善,人类便为善,世界便和睦······所以每个“我”都需要谦虚低调、每个“我”都需要努力变成真正的人,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我才会谦虚低调、千千万万个“我”才会努力变成真正的人,人类才能真正无愧于万物,人类才能心怀万物、安心的主宰万物。
《论语》虽不难,但看不懂就慢慢看;《论语》虽不长,看不下去就看一半。知道你真正有所经历、有所感悟,你便会捧着《论语》手不释卷。
最后我想说,《论语》精神即便是在功利实际、物欲横流的今天也并不过时,在今天我们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没有人反对,可是在我们踏上追寻之路时还是手捧《论语》吧,它虽不是方向,但却是警钟,是让我们不至于陷入沼泽、踏入深渊的绳索,是我们追求自己、追求本心的明灯。在上路时我们带上《论语》吧,虽然现在我们不能完全理解,但是我相信,在见过世事沧桑后我们再细细品读,一定会惊于古人的智慧,我们会感叹先贤毕竟是先贤,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历经千年不被同化,依然散发光彩。
生于中国,是我幸。因为无论是生于哪个别的国家,必不能完全领略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的中国文化。
读书和学习就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所以多读书,可以丰富自身。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读后感800字篇1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论语》的读后感800字篇2《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论语》的读后感800字篇3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论语》的读后感800字篇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论语》的读后感800字篇5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习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论语》的读后感800字篇6《论语》真的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孔子与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几天,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谓是受益匪浅。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同时,它还是我童年时期最早接触《论语》时最开始学到的一章,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孔子说:“学习要按一定的时间复习,这不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前来拜访,这不是很高兴的事情吗?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是很君子的行为吗?”说实话,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几千年前的时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为止通用了几千年还没有错的道理。就比如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我现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听到最多的话就无非是“复习”了。无论是哪一样学科,老师都告诫我们要定期复习,这样才能牢记在心。第二句话也是正确的,对待朋友就要真诚、真切,朋友好心来拜访你,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热心迎接。第三句话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们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虽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会去尝试,去一点点接近那种境界。这三句话无不体现出孔子的智慧。当然,这只是《论语》这本巨著中的一小则文章,还有更大的奥秘蕴藏在其中,等着我们去探索、学习。《论语》真是一本充满了先人智慧的书本,它对你、对我都会有巨大的改变作用,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让我们一起阅读《论语》吧!
《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所记录孔子的思想对于教学非常重要。难怪有前贤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教师,出于职业的敏感,我对学习方面的内容尤其感兴趣,读后更是感触颇多。
孔子以他的亲身经历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又“朝闻道,夕死可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不断创新,思想越来越成熟。又如他自己所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直到晚年,还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博学多能,仍坚持终身学习,不愧为其弟子之师表。他的弟子评价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他是终生学习的楷模,这就是我们要向孔子汲取的精华之一。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是我们的大多学生仍然有这样的通病,缺乏大胆地创新。孔子倡导“当仁不让于师。”“学,思,行。”“学无长师。”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可见他是如此大度,寄希望于他的学生向他的挑战,超越他。有一次子夏与孔子讨论对《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几句的理解,孔子说了“绘事后素”,而子夏则说出了自己的感悟“礼后乎”,孔子认为子夏的见解有独到之处,对自己也有很大的启发,便赞扬道:“起予者商也。”此记载说明,孔子总是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让他们自由地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这种以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师生平等的教学民主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而且,孔子还善于营造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他淡化师生年龄差异,老师与学生平起平坐,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发言兴趣,营造平和宽松的讨论氛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而是坐在学生中间,与他们共同探讨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努力打消学生的心理顾虑,消除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谨,积极鼓励他们能够畅所欲言。然后首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一句话就激起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了谈话情境。子路 “率尔而对”,“夫子哂之”,曾皙后来问起,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说话一点都不谦虚,孔子虽然不满意,但是没有立即批评他,只是是微微一“哂”,既不让子路难堪,又小小地挫了一下他的锐气,可谓处理得恰到好处。而如今我们正在苦苦追求创设的平等、融洽、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居然早已被两千年前的孔子超前实现,真不愧为一代圣人。
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不是盲目性的,灌输式的。而是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不同的思想、个性、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的教育,做到因势利导,避免一刀切。正因为孔子实施了“以人为本”的因材施教,他的三千弟子中才会出现“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是人才辈出,怎不叫两千多年后的我们汗颜?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说出了“有教无类”的至理名言。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四十多年,三千弟子来自齐、鲁、宋、卫、秦、晋、吴、楚等诸侯国,地区广泛,学生出身五花八门,成份各异。
《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站在现代教育者的角度,读着论语,参照自己,认真反思,孔子留给我们的智慧远远不止这些,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仍然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此时,工作累,家务忙,活动多,怎一个累字了得?这些借口都显得如此苍白。静静地读《论语》箴言,品人生真谛,不断反省自己,细细地欣赏教育之河中激起的朵朵浪花,去采摘教育之树结出的丰硕之果。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故事之所以人尽皆知,是因为它包含着永不泯灭的人性;一段历史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其蕴含着不朽的精神传奇;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享誉中外,是因为它时时奏响着真与美的旋律。当它们汇集到一起,就搭建起世间最神圣的文学殿堂。畅游其间我们将跟全世界的人们的一起,欣赏美丽,感悟真谛,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论语》就是一部享誉中外的文学作品,其间经典名句,含义深刻,值得咀嚼,耐人寻味。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旧知识,从中悟出新的体会和见解,这样的人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从中我体会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我今后学习时,一定要认真复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受到蒙蔽,只是空想而主动学习,就会疑惑不解。这真是说到我心里了。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总是不能专心学习,老师也因此常常批评我。听了孔子的劝导,我明白了,学习时思考的'重要性。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说,由,我教给你的知识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学习态度。想到自己有时候为了颜面,不懂装懂,真是不应该!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集子,更是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里面有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而其“仁”、“礼”的核心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全书。其中不少言论在当今仍被公认为至理名言。在倡导青少年学习国学的今天,读读《论语》,不失是很好的选择。我爱《论语》!我一辈子都要读《论语》。
论语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份完整的论语读后感5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份完整的论语读后感篇1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一份完整的论语读后感篇2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论语。别说里面的内容了,就单单简介就把我吓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主在法国巴黎说:”如果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的确,我读了大半部论语,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学习的道理。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____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中的道理就是:见到品德高尚的热爱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像那种人学习;见到品德低下,不热衷于学习的人,我们就应该问问自己有没有像那种人那样。有时候,我们考试成绩下来了,考了95分,自我感觉不错,因为还有好多同学排在我后面呢。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这样是不会有前途的。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华,在我们现在那么发达的社会都那么需要它。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一份完整的论语读后感篇3《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螃蟹,有人爱鲈鱼,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则,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一份完整的论语读后感篇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____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一份完整的论语读后感篇5《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孔子重孝,“孝”是中华____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大学毕业那一年的夏天,我妈妈去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时她检查出来的血糖值是11。7,医生建议我妈妈马上住院治疗。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严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马上跑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着她,可是,那时我还在学校上课。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的妈妈,尽管她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叫我不要担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对妈妈如此强烈的牵挂。因为我很怕改变现状,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爱,所以我要更好的爱我的父母。自从那时开始,我十分关注我妈妈的饮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好处,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还定期提醒她检查血糖值,有时间就多陪在她身边。幸好我妈妈现在的血糖值都很稳定,但每天都要吃药。以后,我一定会更好地关爱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现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然而,起初我却对孔子有着极大的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腐朽的老头子,只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这一句话感到愤愤不平,认为孔子歧视女性,还时常想着孔子的母亲不也是女人么,当读到孔子的文章时,便和同学用恶毒的话来数落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孔子,孔子所说的:
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但是古代的语言和今天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
我真应该要学好文言文,以免再出现同样的笑话来,我也明白了不能够只因为个人的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是要根据长久的观察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
再看看前言。呃!学序言中的一句话不一定是好人,但好人必须学好。
是啊,学***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
从今天起,我不会用这句话欺骗自己。学***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开《论语》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都充满了哲理,这让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三名话,也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句子。从小,妈妈就经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话来教育我。学过的功课一定要时常加以温习,不要学一点儿忘一点儿,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吗?如果经常回顾复习过去的知识,那么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会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是呀!在复习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的确是很快乐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了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很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并且借鉴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讲述的是孔子向东游学时,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此,两个小儿争论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诚实地告诉了两个小儿,他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读到这儿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两个小儿争辩时,孔子没有卖弄自己的学问,依然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时刻铭记先人们的教诲,努力学习,让未来更加丰富多彩!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读《论语》,国学经典。
你想知道《论语》写的是什么吗?谁写的?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其实是引用。2500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对学生很有耐心,对人很谦逊,所以很受尊敬。这段引文主要是关于他的学生记录孔子在课堂上说了什么,在生活中做了什么。
《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公爷常五》中的孔子:“伯夷蜀齐,不思旧恶,怪是用Xi。”这句话是讲孔子对人生态度的故事,称赞伯夷、舒淇兄弟不记仇,所以别人记不住旧怨。
平时上课,我和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争吵。当我有分歧的时候,那我就要学会“不计较过去和罪恶,带着希望去抱怨”,这样我们才能好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段语录里还有很多宝藏。虽然我只会读,还没有完全看懂所有的句子,但是古人说,读千遍才揭示它的意义!所以我就约了妈妈每天继续读《论语》,多学习一些人类行为的原理。你呢?你为什么不加入我们?
趁着寒假的闲暇时间,仔细的诵读了这一本薄薄的小书——《论语》。孔子提倡师生之间应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它是儒家思想的经典。它是我国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所以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征。
启发式教育,现在的老师都不陌生。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欲教好,因材施。孔子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思想,那就是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宽容。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处世为人,除了要感谢帮助爱护自己的人,同样也要感谢那些嘲讽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因为只有他们的嘲讽才更让人感觉至深,才更让人觉醒与自强。《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且彼此间要留一点分寸。
交友:"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是对我们的忠实劝告,并提醒我们广交益友,不交损友,在与人相处的分寸把握上应"君子之交淡如水"。慢慢品味才深深的感悟什么才是"淡如水",水的纯净与清彻。
《论语》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典籍之一,《论语》教给了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读《论语》多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心灵收获,现在就结合工作来说一点肤浅的个人感受吧。
收获一: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下之意,如果你被别人伤害了,你应该尽可能的宽容。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学校领导的信任下所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我肩负着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任。虽然我在学校已经两年多了,但我从来没有进入教师专业领域。现在,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不得不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些,这真的很有压力。就目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言,我们做的最多的是经常性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如何从教师课堂中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目前还没有实施。
在活动中,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考虑。我希望每位老师都能直接提出。我们接受了你的建议。不仅是你,而且是我们团队的成员在你的建议下取得了进步。
《论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我们可以做到:
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理解他人,获得幸福。
收获二:读《论语》我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不仅是孔子的教学态度,也是儒家的教学态度。
在我们的课堂中,通常会有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包括我在一次有一次的课堂激情的引导下,如果还有学生做小动作,不做作业造成考试成绩不及格,屡教不改的学生,我在课堂上也失去过理智,责骂孩子,结果我发现孩子疏远我,躲着我,过后,我不仅在想,我的这种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还让孩子怕了你,他不敢亲近你,还会学么?最近,我们班有个孩子每天上课打瞌睡。我知道这个孩子的这种情况属于家长管教的问题,所一我联系了家长。出乎意料的是,周一我看到的是孩子脸上的瘀伤。我问他:
怎么了?他说:是爸爸用皮鞭打的。
看着孩子的脸,我开始自责。为什么我总是找理由说自己很忙,不主动联系更多的家长,让家长在教育观念转变后,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提高成绩?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
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进步那么一点点,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做真事。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尊重与宽容之声响彻的今天,教师应该以理性的眼光、尊重的理念与同事相处,与孩子沟通。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和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孔子平凡的话语充满了非凡的智慧,闪烁着智慧的哲理。需要我精心拜读、细细品味。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大致分为7辑。第一辑“课表与课改”, 第二辑“教材编写”, 第三辑“高考语文”, 第四辑“语文教学”, 第五辑“研修文化”, 第六辑“大学本义”, 第七辑“文学生活”,而我最感兴趣且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辑:语文教学。下面就本书第四辑: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谈谈我的读后感。
一、语文课要“聚焦语用”
温儒敏教授提出语文课要“聚焦语用”,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该如何定位呢?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同时把文化修养、精神熏陶,很自然地带进课堂中。如何实现语用,温儒敏教授建议我们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接着老师带着学生边读边把生词和某些难点解决了,并在阅读中很自然地讲解或者穿插讨论课文中的重点。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通常都是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了再读,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读,我发现学生也乐于去读,乐于去说,且很自然地走进了课文,接近作者,理解文本。
二、语文课要教给学生具体方法
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为重要的!学生阅读时,我们并不是仅仅口头布置,而是要授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在课堂上,我一般会提问学生: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回答的都千篇一律,让我很疑惑。看了温教授的这篇文章,我明白了:阅读得有提示、得有具体,得有练习。原来我没有教给他们一些方法,而不是笼统的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略读课就要让学生自己读
温儒敏教授提出略读课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在新的教材中,“精读”改成“教读”,“略读”改成“自读”。“教读”课安排 有预习,思考题也比较多,照顾到方法的提示与练习。“自读”课有导读,还有旁批提示,引导学生顺利阅读,理解课文,激发思考。除了“教读”、 “自读”,教师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延伸,这样的语文课才算是成功的。所以温教授建议我们老师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因为扩大阅读量,是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我们需要引起重视。
四、不要滥用多媒体
温儒敏教授认为现在滥用多媒体,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且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症”。确实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只要手指头动一动,上网百度一下,什么教学资源都有,这确实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凡事都是有利弊!现在的我们过于依赖多媒体,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困扰。滥用多媒体会让我们的老师失去自己的个性,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温教授建议老师语文课不用或者少用多媒体,让语文课重新回到朴素本真的状态中来。
“活到老,学到老”,这段时间阅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我受益匪浅。在未来教育的道路上,我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论语》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它的资料很广泛,涉及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许多问题,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可是有些资料依然值得我们在今日去学习、运用。比如:“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就是要告诉我们学习要和思考联系在一齐,只明白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的人,即使再用功的去学习背诵,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言必信,行必果”就以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教导我们此刻的家长,不能哄骗孩子,不然孩子会所以学会哄骗别人,要重视诚实守信品德的养成。“欲速则不达”就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只图快,否则,反而会失败,也提醒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拔苗助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等。《论语》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它的精华思想,更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这么重要啊!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孔子也名垂青史。
《论语》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做客,不是很开心吗?别人不了解也不怨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在最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告诉了我们:“仁德对君子来讲,是很宝贵的,即使在短短的时间内也不背离仁德,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这样。”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对所有的人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勇于改正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做人,就应该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