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的观后感_经典七篇

怡宁 29 2024-03-02 08:04:02

镜子的观后感(经典七篇)。

为了满足心灵的需求,我们常常会看一些电影或者电视剧。而在观看之后,人们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一部影片所传达的感悟和人生道理,往往需要通过观后感来记录下来。观后感是提高我们文学素养的一种好途径。

什么是一份优质的观后感呢?首先,它应该是由观影者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所写成的。观影者应该通过影片中的情节、对话和人物形象等来提取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照搬电影中的描写。其次,一份优质的观后感应该有独特而深入的见解。观影者可以从自己的独特角度去解读影片,并从中获取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和感悟。这样的观后感才能引发读者对影片的思考和探讨。最后,一份优质的观后感应该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它应该有情感的共鸣和感染力,让读者不仅仅是了解影片的内容,更能够体验到其中所传递的情感和力量。

针对电影《镜子的观后感》,以下是一份关于该片的观后感:

在这部电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与勇气的力量。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和挑战时,不仅没有被打败,反而勇敢地去面对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的坚持和勇气激励着我,让我更加相信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勇敢而坚定的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同时,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故事,他们的成长和变化让我领悟到人性的复杂和丰富。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电影成功地传递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爱,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真实。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让我思考和感悟的作品。通过观后感的写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电影中所传递的主题和思想。同时,观影后的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启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部电影,并从中获取到与我相似的感受和认识。

镜子的观后感(篇1)

《奇怪的镜子》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奇怪的镜子和一个老人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镜子和老人之间的互动,探讨了人类对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的重要性。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老人,他住在一个偏远的小屋中。他每天都会去散步,并在路上看到许多奇怪的东西。有一天,他看到了一面奇怪的镜子,这面镜子非常奇怪,它的表面有许多小凸起,看起来像是被人用很多笔划过的。老人对这面镜子产生了兴趣,并开始观察它。他发现,当他面对这面镜子时,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他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年轻和美丽,他开始更加喜欢自己。

老人对这面镜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它,发现它可以用来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他开始尝试在镜子前表演,并发现自己能够更加流畅地表演,而不需要担心其他人的反馈。他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会更加自信和自尊,同时也会更容易接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表现。

故事 also suggests that being able to see ourselves in the mirror is important for our self-esteem. We need to be able to see ourselves as we truly are, not just as we want to be. This means being honest with ourselves and being true to ourselves, not trying to be someone else.

最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我们会更加自信和自尊。

镜子的观后感(篇2)

《历史的镜子》读后感分享

王建祥(行政部)

作者吴晗(1909~1969),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任教,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

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致死。代表作有《朱元璋传》等,是明史研究的权威经典之作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突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着重**了社会风气恶化、政治腐败、人民疾苦与国家兴衰、治理混乱的关系。社会风气的改善、权力的制约、腐败问题、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民主政治、新闻言论自由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提出,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资治通鉴》鉴往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唐太宗以铜为镜,衣冠楚楚,知兴衰;以民为镜,知得失。最受毛泽东赏识的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谈到历史的兴衰和个人得得失。

本书共分为:政治篇、军事篇、人物篇、文化篇。

政治部分:三百年前,从**到人民,从将军到文人,他们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关心孩子的幸福,看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个人和社会的腐败已经宣告了这个时代的毁灭。

虽然有史料记载,黄道周、刘宗周、张煌言、李定国、郑成功,一些代表民族完整的人,却没有因国家的沦陷和民族的奴役而得救!

历史上的政治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徒法不足以为治,有能运用法治的治人,其法然后足以为治。反之,也有人主张,“有法治,无治人”,法是鉴往失、顺人情,集古圣先贤遗教,全国聪明才智之士的精力,穷研极讨所制成的。

在这里,作者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一是汉文帝,二是魏太武帝,三是唐太宗,四是宋太祖。

汉文帝之所以能治民,是因为他能守法爱民。魏太武帝信任古弼,古弼为人忠慎质直,有一次为了国事见太武帝面奏,太武帝正和一贵官围棋,没有理会,古弼等得不耐烦,大怒起摔贵官头,掣下床,搏其耳,欧其背,数说朝廷不治,都是你的罪过,太武帝失容赶紧说,都是我的过错,和他无关,忙谈正事。

唐太宗以武勇定天下,治国却用文治。宋太祖出身于军武,也崇尚法治。

从以上四个伟人的例子吗,说明了治人之所以使国治,是遵绳于以民为本的治法,治法之所以为治,是在治人之尊重与力行。

就历史教训以论今日,我们不但要有治法,尤其更有治人,治人在历史上固不世出,在民主政治的选择下,却可以世出继出,治人之养成,选出罢免诸权之如何运用,是求治的先决条件,使有治法而吴治人,等于无法,有治人而无法,无适应时宜的治法,也是缘木求鱼,国终不治。

治人与治法的合一,一言一蔽之,曰实行民主政治。

军事章节介绍了1894-1895年海战失败的教训。第一,和平不能通过祈祷,也不能通过任何国际活动或会议来实现。祈祷和妥协只会导致羞辱和失败。第二,侵略战争既然强加于人,那么反侵略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当敌人着着进攻,战争怎么有可能单方面避免呢?相反,只有团结一致,被侵略者奋起反抗,沉重打击侵略者才能保国卫民,取得胜利,第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也是政治的表现形式,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不是军事上的,而是政治的腐烂和内部的不团结。

第四,只有敢于战斗、敢于革命、敢于胜利的人民,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保障和平事业。

人物篇,更是值得学习。赵括和马苏是好人,不是坏人。他们的主观愿望是把事情做好。然而,他却饱受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之苦。他自以为是。他只靠书本知识和理论知识,不顾客观情况,不听有实践经验的人的劝告。结果,他落后了。

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空谈因而失败的教训,知识分子不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教训,知识分子缺乏实际斗争经验,光凭书本上的理论,自以为是,因而失败,害己、害人、误国的教训。时间虽然隔得很久了,今天来重温这些教训,看来还是有益的。

镜子的观后感(篇3)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高中生网迷,在网上遇到了网名叫“镜子阿姨”的人。这个“镜子阿姨”给他讲道理,帮助他,不要再沉迷于网络,好好学习,鼓励他考大学的事。

我读这篇文章时,每次读到镜子阿姨帮助他的时候,我的头脑中总是想:“难道‘镜子阿姨’真的有何镜子一样的神奇功能?可以照透人的心灵,然后帮助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难道‘镜子阿姨’真的是网络里的指路人?”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个指路的镜子阿姨",这个高中生也一定会迷途知返的。因为他毕竟是个高中生了,已经懂得了是与非,加上一定地自控力,一定会向网吧说“再见”的。

有一次,我做完了家庭作业,就偷偷地瞒着爸爸,打开了电脑,“网游”了一会。(不到周末,爸爸是不允许我上网的)事后,虽然爸爸不知道,但我还是承认了错误。有人会说我“先斩后奏”,我会回答他:“因为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要勇于承认和改正,及时消灭不正之风。”有些人由于认识不到位改正不及时,成为“网瘾少年”他们为什么会迷上网络,最终走上不归路呢?如果要我回答,我会说:“因为他们的意志不坚定,好奇心纵使他们迷上网络。使他们一事无成。”他们有可能会埋怨上天没有给他们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拿破仑曾经说过“没有机会!这真是弱者最好的供词。”我也会嘲讽他们“机会不上门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坚强的意志是我们从小在生活中、实践中磨炼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不经过磨炼,而就有坚强的意志,那是不是对那些经过磨炼而意志顽强的人有些太不公平了?所以,我们从小就要有一颗坚强的心,经过困难、挫折、磨炼,它就会无坚不摧。

镜子的观后感(篇4)

我喜欢镜子。每天早上,当我刷牙洗脸的时候,我总是习惯照镜子,梳头,穿衣服,系红领巾。可是,有关镜子的“履历”,我却一无所知。

我翻开《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一下子就被叶永烈伯伯写的《镜子小史》吸引住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镜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理发店里,装着一面面宽大的镜子,让人们欣赏自己满意的发型;车上有镜子,提醒司机注意人身安全;舞蹈排练室有一面大镜子,让舞者为观众选择最佳的舞姿;商店试衣间里有梳妆镜,使人们穿得更漂亮,生活更美好

然而,在《镜子小史》这篇*,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这段话:“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在生活当中,人们不能没有镜子。

在我看来,人们离不开共产主义道德的镜子。没有这面镜子,就没有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言行。

读了《镜子小史》,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应该与忠实的镜子交朋友,用它照着我们的一言一行。那些拍我们马屁欺骗我们的镜子绝对不是我们的朋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多么需要一面镜子,忠实地反映我们的真实面目!

镜子的观后感(篇5)

有段时间,我对镜子抱有一种奇特的情感。

它是那么的光滑,透亮以及诚实,事无巨细地收下了房间中的每一件物品直至微乎其微的尘埃。我有时对它是有一些不满的,因为它的诚实。镜子将那个并不出众的身影映得那么清晰——几点张牙舞爪的小痣落在那张平凡的脸上,多少令人有点沮丧。

但在我看来,它也是独一无二的。镜子里隐藏的神秘而奇妙的东西没有任何干扰,引诱我去探索。

读过《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后,我整整一个下午坐在妈妈的梳妆镜前,凝神望着这面镶着古朴木框的镜子。此时的镜子,似乎充满了仙境的魔力,散发着巨大的吸引力。将手贴在镜面上,它并没有“突然变得像轻软而无害的薄雾一样”。

我把脸凑近它,将鼻尖碰在那冰凉的隔膜之上,眼前是放大了许多的“另一个我”,镜子依旧实实在在地将碍眼的小痣洒在脸上。看着另一个我,我突然希望“她”能对我眨一下眼或勾起嘴角,希望在镜子里面,镜面的那一边,也绽放一个和这边同样精彩的世界……在镜子面前,我第一次这样满怀期待。

我去过宋城怪街的镜子屋。那间屋里是层层叠叠的镜子,无始无终。每面镜子中都有一个自己,它们照出了我的激动,惊异,甚至连刚踏进来时眼中一闪而过的彷徨也不曾放过。

镜子中的空间无限拉长,是一种神秘而虚幻的美。身前,背后,所有的细节都无所遁形,这是一幕惊艳的演出,这也是隐匿在镜中的精彩,那么绚烂,瞬间,我爱上了镜子。

镜子将这个世界的真实留在眼中,但这也是藏在镜中的精彩所在,它以绝对干净的眼光看待一切,就像我千百次恳求它将我照漂亮一些却始终无果。在历史的潮流中,镜也不仅仅是镜了。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和历史,不是镜,但也是“镜”,照出的不是影,而是人之荣辱,朝代变更,是人心和历史复杂而耐人寻味的秘密,这是更大的秘密。

生活中有太多的精彩,没想到小小的镜子中有如此绚烂的世界,我终于慢慢走进了这层层叠叠的精彩。

如果可以,我愿做一面镜子,照出真实的世界,收藏别样的秘密。

镜子的观后感(篇6)

在今天看来,一些传统的管理做法是过去和现在都应该避免的错误。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不犯错误的人注定一事无成。问题是我们要如何避免犯错误?

一般来说,经理人(主管)容易迷失和容易犯的错误有11条,应是我们可贵的检讨与反省的指标,就像一面无情的镜子,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它,从错误中学到宝贵的教训与经验,使自己成为一位成功而有效的主管。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

有一次一件事情出了差错,董事长把我叫去骂了一顿。我告诉主席这是我的错,我从来没有在主席面前说是谁的错。等我回到办公室,把几个副总叫过来,第一句话就告诉他们,刚才我被董事长骂的时候,可没有讲你们任何一个人的名字,我在他面前一人挑起全部的责任,可你们给我犯下这样子的错误。

如果我在董事长面前说,这是徐副总的错,这是赵副总的错,这是王副总的错,董事长只说了一句话:余总,我什么都没问你。如果今天都是他们的错,你在干什么?我要是被他这样子说,我就没脸再呆下去。

所以在董事长面前,我承担了责任。错是错嘛?我为什么要把责任推给别人?最重要的是大胆承认错误,然后努力解决问题,吸取教训。

有效的管理者总是对事情的结果承担个人责任,不轻易把麻烦转嫁给别人。美国**杜鲁门(truman)曾经在他的办公室前贴出一条标语:桶停在这里!

意思是问题到此为止,不再传给别人。每个主管都应该把这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试**释,另一种是不断展示。做主管的要尽量地表现,少去辩解,要敢于负起责任。当出现问题时,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

当准备去请教你的上司时,先自问一下,有没有负担起自己的责任,是不是非进上司的门不可?简而言之,永远记住美国著名管理顾问史蒂文·布朗的话:

管理者要想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就必须勇于承担责任。

不去启发下属

所谓启发,是指随人、随时、随地的教育。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下属不对,都可以启发,连门卫都可以启发,但是许多当主管的往往不愿意开启尊口。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文员在写信封,写错了,就马上把其他人一起叫过来说,各位请看,这信封的写法“刘总经理”4个字要一样大,“总经理”3个字不能小写,好像人家不配当总经理似的;名字反而大写是一个错误,名字要避讳,要小;后面写敬启,是错的,敬启是恭敬地打开,人家凭什么要恭敬地打开?

要给别人的总经理写信,你需要写大启,君启或个人气,这是礼貌的。

这叫做机会教育。我在公司里花了很多时间在教育上,但之前很难,之后很容易。别忘了下属70%的教育都是靠你的。但说教育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是不对的。

主管应承担70%的责任教育下属。只有30%的责任由人力资源部承担,人力资源部只负责基础教育。真正的主管要做专业教育,不能“放牛吃草”,要抓住任何机会去启发你的下属。

只强调结果,不强调思想

人首先要有思想,然后才有想法,产生触动,最后变成行为,久了就变成习惯。行为要变成习惯是很难的。文学家陈之藩在《剑桥倒影》一书中有句话:

很多历史可以培养一点传统,很多传统可以培养一点文化。可见,文化是一种多年的习惯,养成习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守时是一种思想和行为。如果它变成一种习惯,就会形成一种文化。

世界强国的时间观念都是非常强的。

很多管理者喜欢说一句话:不要告诉我过程,我只需要结果。这个话听起来很帅,很有个性,有风度。

如果你是军长、师长,你可以命令部下带着兄弟们把那个山头给我攻下来,不要给我讲流多少血,我对血没有印象;不要跟我说死多少人,我不在乎,我只要求今天中午之前把那个山头给我攻下。不错,在军事上都强调这种观念,很多老总就喜欢有这种派头。可是,今天我们是干事业,不是叫下属去死。

我们应该强调思想。如果你不改变他的想法,谈100遍也没用。

如果你的下属没有和你一起成长,他们进来和离开的时候是一样的,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主管,他会对你产生怨恨。下属的思想是负责教育和教化的。那些负责人应该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们。如果你不教他思想,他就没有思想,就不能产生触觉,没有触觉就不能养成行为,没有行为就不能养成习惯。

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

每个人都要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他父母怎么教育的,我们已经管不着了;他的老师当初告诉他什么,我们也来不及追究了,主管应成为他们的“父母”,有责任去教育他们。问题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性格和经历。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如何教育他们?

那就是拒绝一视同仁的管理方式。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不是所有的锁都用一把钥匙。比如,在批评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当众批评那些厚颜无耻的人;对于爱面子的人,我们应该打**到办公室单独谈谈。

作为一名主管,你需要研究你的下属,从他们的行为、行为、眼神、语言和思想来理解和判断。如果他非常喜欢钱,就让他去做销售;他做事很仔细,可以让他干设计工作;看东西只看地上的人,适合守仓库;吃饭都用计算器的人应该做会计;婆婆妈妈人去搞客户服务;坐不住的人就让他去做外勤。这叫用人用长处。

最糟糕的是把人也看成是一样的。不同的家庭和学校培养不同的人。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亚文化。作为主管,应该关注这些问题。我手下有个管理人员,他把权看得很重要,对钱没什么大的要求,我就把公司的印章交给他,每天在办公室“嘣嘣嘣”的盖章,而且把他的位置放在办公室的中间,让大家都看着他,让他有一种权力感,结果他非常高兴。

对思想比较单纯、服从性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给他工作指示,给他效率要求,给他预算控制,可以实行从上到下的直线管理;对于受过高等教育、敏感、见过世面、经历复杂、强调团队精神的人,要让他参与,要注重双向管理,不能搞单行道。一个公司到底用什么方法?没有完整的公式,有的强调制度,有的强调人的管理。一个公司凭一本人事规章是没什么用的,每个公司都有人事规章,而且大同小异。

所以,管理要适应对象,不能一视同仁。

忘了公司的命脉:利润

有一天,一家公司的总裁在餐厅吃午饭。吃到一半,有4个熟悉的声音由隔壁的厢房传出。那些人的讨论相当热烈,他忍不住偷听,发觉是手下的几位高级主管在得意地谈起自己的部门。

总工程师说:“没人能跟我比,对一家公司的成功,贡献最大的部门就是生产部门。如果你没有像样的产品,你什么都没有。

”销售经理抢着说:“错了!世界上最好的产品根本不起作用,除非你有一个强大的销售部门来销售。

”主管公司内部及公共关系的副总裁也有意见:“如果公司没有良好的形象,惨败是绝对的,没人会向一家他不信任的公司买产品。”

“我认为你们的观点都太狭窄了”,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展开攻击:“我们都知道公司的力量在于它的员工,去掉强有力而且工作意愿高的员工,公司立刻陷于停顿。”

4位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继续讨论,为他们的部门力争。直到总裁吃完午饭,讨论仍未结束,他离开餐厅时顺便在那间厢房门口停下。“诸位,”他说,“我忍不住听了你们的讨论,很高兴你们能为自己的部门感到自豪,不过我不能不说,经验告诉我,你们没一个说得正确。

在任何公司里,没有哪个部门能对公司的成败负责。如果你追究到问题的核心,你会发现管理一家成功的公司就像玩特技的人维持5个球在空中,其中4个球是白的,分别写着:产品、销售、企业与公共关系、员工,另外一个是红球。

在任何时候,玩特技的人一定要记住,无论发生什么事,绝不能让红球掉到地上,因为红球上写着两个字:利润。”这位总裁的话绝对正确。

没有利润,公司即使有最完美的产品,最好的形象,最有能耐的员工,最引人注目的财务基础,它还是很快就会陷入困境。

做主管的有四大责任,为股东创造利润,为社会谋求就业,为员工谋求福利,为消费者谋求品质。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创造利润,让公司有发展,是所有主管的首要责任。总公司考核你,最高主管评价你,只问一件事:

有利润吗?当然,我们所谓的追求利润不是说要不择手段地去赚钱,而是要把追求利润看成是责任是目标,并且始终牢记心中。

只见问题,不看目标

作一个主管,要注意目标,就像游泳一样,要一边游,一边看前方,不要一头撞到池壁才知道到了。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小问题上,要多花时间在目标上,如果一个主管把精力放在小问题上,就会忘记自己的目标,会丧失创造力,或者至少会逐渐枯竭。很多主管好像很忙,其实常常都是空忙,他们每天花90%的时间去做对公司只有10%的贡献,这种缺乏效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注意小处。

做事要看大原则,每天上班先做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其它做不完的事要放下,一个人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永远都有做不完的事。我们强调要看目标,并不是说不要看问题,问题一定要看,而且要看得仔细,因为问题就是机会。但只有站在目标的高度上看问题,问题才可能变成机会。

所以,主管不要说我遇到了一个问题,要说我面对一个机会,这样的意义就不一样。如果专注于琐事,就难以看到真正的问题,也看不到机会。做不到这一点,你的竞争对手就会抢先一步,因为行销学上有一句名言:

凡是你想不到的,你的对手会帮你想到。

不当主管,只做哥们

做主管的要有自己的威严,在公司里不要坏了规矩,下属的脚一旦踩到你的肩膀上,接下来就是踩到你的头顶上。我们对下属要爱,要支持要奖励,但是他站在你的头上讲话就不可以,这叫没有伦理,坏了规矩。一个主管如果纵容下属最后会很难管理,他第一次破坏规矩就要开始处罚。

如果没有处罚,他就会成为一个“榜样”,公司的标准将被破坏,以后的事就难办了。

不少主管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是他常常希望在公司获得大家的支持,自己不够稳时,常常在公司套交情,用哥们义气把大家拢在一起,但这样他讲话就会没有威严。原因何在?因为他没有把公司的要求和纪律看得非常重要,却把私人感情和个人功利看得更重,结果动之以情,把大家通通看成是哥们。

人有时是这样子的,你对他好,他反而不感恩,反而认为你这个人可以非常的随便。

在我们公司,男职员拍女职员的肩膀我是有意见的,男职员如果讲黄色笑话也是不允许的,这叫坏了规矩。有一次,在仓库我无意中听到一个男职员讲黄色笑话给一个女职员听,那女职员笑了笑。我马上走过去告诉那位男职员:

“这种笑话回去讲给你妈妈和你的姐妹听,如果你觉得不能讲,那么我们的职员也不可以,这叫公司伦理。”我这话一说,他们显得非常困惑和尴尬。我的意思是,公司也要有伦理,如果这个时候我跟着他们一起笑,那就等于把他们当成了哥们,就会破坏规矩,给管理带来麻烦。

所以我的下属和我在一起,没有人可以随便和我开玩笑。我裁人时不用顾及太多,非常的**。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平时我没有把他们当哥们,不欠他们的人情,裁人时可以不流下一滴眼泪。

我今天很轻松,因为实际上我十分恩爱下属,只是不希望他们把我当作难兄难弟,在公司就得遵守公司的规矩。

没有设定标准

英国有家公司,专做世界有名的杯盘,他们的产品摔坏的比合格出品的还要多。有个设计师专门摔盘子,每10个摔坏6个,合格的只有4个,但是订单订到3年以后,没货。公司不怕摔,摔坏的盘子全都计入其它盘子的成本。

就这样还难以买到,为什么?那是精品,公司有高标准,具有尊严。

一个公司设定行为标准就是让公司有尊严,让公司的员工有尊严。公司没有标准,一个经理没有设计出标准,公司就会不成体统。如果你进了一家公司,人家问你是怎么进去的。

你说,进去不容易啊,要笔试,要口试,要扒一层皮。反过来,如果你说,进来很容易啊,随便就进去了。人家会认为这公司不值得呆,没有经过筛选,没有严格的标准。

人都有这种心理:你越是有一种行为标准,越是有一种绩效要求,他觉得越有尊严。

所谓标准,其实是一种誓约、一种尊严、一种品质。像德国的奔驰一样,在街上看到奔驰,你会想到什么?那是一种尊严。

为什么有钱的人都喜欢买奔驰,如果制造商没有那样的标准,你会买它的车吗?一样的道理,谁能像奔驰那样有一种标准,谁就有尊严。公司有了标准,可以让员工感到在这种公司工作是一种荣耀。

当一切有关的人把标准视为一种誓约,一种品质的要求,自尊心在公司就会变得愈来愈强,管理也就变得愈来愈轻松。因此,主管不仅要执行标准,更要设立标准,只有具有管理标准,才会有高的管理绩效。

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有的主管喜欢在办公室寻找爱,寻找下属对他的爱。其实错了,管理不是比赛,看看谁的爱最多,不要当老好人。我在公司常常讲一句话:

做人(是指不讲原则只和稀泥这样的人)就不要做事,做事就不要做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把位子让出来,让那些愿意当黑脸的人来当主管。今天公司交给你一个任务,是希望你能完成。

而你怕得罪这个怕得罪那个,那么干脆就不要做。

古代的法家韩非子在这个问题上有个精辟的论述,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主管只会压制自己,那叫怕;一个主管只会纠正自己,那叫乱;一个主管只会节省自己,那叫贱。主管没有必要告诉自己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纠正这里那里,总是为自己节省。

有本事,自己乱七八糟,手下一切正常,每天在外面应酬客户,公司平安无事,这叫厉害。如果你一天到晚穿得标标致致,台灯照着你孤独的背影工作到深夜,最后还口吐鲜血,积劳成疾,这叫犯贱。为什么?

管理层就像金字塔,如果只是顶上有点烂,下面稳固,不会有什么大事;如果底下坏了,顶上再好,也会摇摇欲坠。所以,你要严格管理你的部属,纠正你的下手,叫你的组织去节省。如果主管只要求自己,等于是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还有的老总喜欢找一个能力比自己差的人作副手,副手也找一个能力比他差的人作部下,这样下去,能力越来越差,于是主管就总是说自己的部下不行,其实都是他当初自己造成的。中国人用人有一种地方观念,喜欢用与自己地域关系或人缘关系较近的人,哪怕他的能力差些。这都是纵容能力不足的人。

过度纵容能力不足的人,让那些没有能力、不求上进的人留在组织里,对其他人来说不公平,于是大家都没有劲,结果是差的拖垮好的,最终拖垮了组织.

眼中只有超级明星

不要眼中只有超级明星,要强调团队精神。就像一个球队,如果只强调超级明星,不强调全体的努力,是难以取胜的。麦当劳有一句话,我们公司没有店长,店长是叫给外人听的。

麦当劳的店长也要替客人点餐,这是公司总部的规定,全世界麦当劳的员工不分职位都要替客人点餐。他们体会到,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功,靠的是全体员工,不是哪一个超级明星的功劳。

如果你把你那一行最顶尖的人全请到你公司去,那一年结束,还是只有一个人能挣得排行第一的位置。为什么?因为这么多顶尖好手根本不存在,而且就算他们存在,也只有一个第一,而其他的人得到的是落选者的头衔。

一个公司真正的超级明星是很少的,公司大部分的业务都是那些一般的人做的。只重视超级明星,唯一的结果是降低管理绩效、减少公司业绩。

即使公司有超级巨星,也要淡化他的贡献,如果自己是超级巨星,更要有这种胸怀。主管要把90%的爱放在90%的人身上,不要把90%的爱放在10%的人身上,那样对另外90%的人不公平。凡是为公司作出贡献的人都应看成公司的英雄,这样公司就成了一个team。

很多的公司去挖一些有名气的人,把他们当成超级明星请来,可我们常常听到没多久就是他们分道扬镳的结局。为什么?因为一些超级明星不会感恩,他们认为能有今天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不是公司栽培的结果;他们不合群,认为自己在公司是鹤立鸡群,而且还不妥协,碰到公司有难,还常常不愿意委屈自己;他们除了要求高薪以外,对公司没什么贡献。

所以,做老总的不要眼中只有超级明星,要重视栽培部下,让部下变成明星。

在公司内部形成对立

有一次,我问董事长:他们在干什么?董事长严肃地望着我:

他们是谁?我们楼下的维修工啊,我说。当时他这样子问我,我没有反应过来。

又有一次,我问:他们那个工程……,“他们是谁?”我还没说完,他就打断我的话问。

这时我想起了上次同样的经历,立即意识到了是什么问题。我对董事长承认,我错了。董事长说:

“余总,这里只有我们,没有他们。”这件事情给我很深的教训。在公司内部,在顾客面前,不要说“他们”,要说“我们”。

作为主管,千万别小看这一字之差。举个例子,我在日航公司工作时曾到东京蛏田机场受训,有一次经过附近的一个超市,买了一盒杏仁豆腐,回去一吃,坏了。第二天我经过那里,进去跟营业员小姐说,我昨天买的杏仁豆腐是坏的。

坏的?有没有带来?那个小姐问。

我说,那又不值什么钱,我把它扔了,没关系,不要误会,我不是来要钱的。不不不,这是大事,你等一下。她说完就咚咚咚地跑到楼上,没多久,咚咚咚地跑了下来,旁边还有一个男士,手里拎着一个袋子,走到我面前说,先生,这里有5盒杏仁豆腐,保证是新鲜的,您拿去吃,这是您昨天买杏仁豆腐的钱,我们退回给您。

我们店里卖出这样子的豆腐是我们的羞耻,但是我们已经打了**,**商下个礼拜要来开会,我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先生,如果下个礼拜一您还经过这里,您有兴趣的话,可以来找我,我会告诉您我们**犯了错误。这以后,我经过那里时都会去买东西。

为什么?我相信它,我这辈子在那里买的任何东西,他们都会负起责任。其实,当时那个小姐不是卖给我东西的那位,那个店长也不是,可他们没有说:

这个不是我经手的,这是**商的错,这是昨天那个小姐的错,这是你自己的错。而他们只说,这是“我们”的错!

主管要常常强调“我们”的观念。如果有谁做错了什么,就是我们的错,然后去检讨是**出了问题。这个观念,应该从你的职业生涯开始就建立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在公司才不会形成对立,公司或你的部门就能真正团结成一个整体!

镜子的观后感(篇7)

《破碎的镜子》是一本由[美]凯瑟琳?菲利普斯着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一):凯瑟琳?菲利普斯:美丽与哀愁

我希望我已经告诉了我的病人想让你知道的身体变形障碍。身体变形障碍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极大的痛苦。一些精神病**方案可能对其非常有效,并给bdd患者带来很多希望。

dd是一种普遍但容易被漏诊的障碍。患者通常不愿意提及这种痛苦,甚至对他们所爱的人也保守秘密。告诉别人通常需要勇气。

虽然这种障碍会造成巨大的痛苦,但很容易被忽视。许多这种障碍的患者感到孤独无助。一位患有bdd的妇女把这首诗贡献给了这本书。

这首诗也传达了很多bdd患者的感受:

美丽与哀愁

四下无声,她被封锁镜中。

日复一日,岁月何曾不同。

如果醒来,醒来已是午后。

臃肿的双眼,就像灯尽后的死灰。

告诉她闭上眼就没有光亮,又有什么用。

长发试图遮掩,日渐低垂。

撕扯直到乱作一团,缺陷无可遁形。

恶心,天旋地转,刺痛针锥。

再次上妆、对抗,但每一次都是谎言。

兰蔻还是水润唇蜜全是白费。

嘴里有金属片的味道,身体正在破碎。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不再化妆,妆容永远不能隐藏。

伤痕和羞耻,掩饰不住烟灰缸的黄色或地毯的颓废。

医生真的能消除它们吗?不要只是说不再让她掉眼泪。

为bdd寻求帮助

已经掉了太多眼泪。

——aep

我希望本书忠实而清楚地再现了实际情况。希望阅读本书的bdd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成员,在了解到他们并不孤单之后能获得一点宽慰。保持希望!

虽然关于bdd和bdd我们有很多事情需要了解,但我在这本书中介绍的精神病学在中国将对bdd患者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毫无疑问,我们将来会对bdd有更多的了解。我和其他研究人员学习很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五年、十年或者二十年之后,我们将掌握其发病原因的更多线索,到那时,我们也将知道更多的**方法。

随着更多的药物被研制出来,人们对认知行为**的更多研究,以及可能出现的其他**对策,所有这些都会使新的**方法变得更加有效。在未来,随着人们对bdd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加准确的诊断,以及当更多的患者尝试过精神科**后,这种疾病引发的痛苦和折磨将会减少。

永不放弃!大多数接受精神科**的bdd患者将会受益。记住我的一些患者所说的话,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曾对精神科**非常迟疑,但是后来都对**有非常好的反应:

纳撒尼尔:“我不再感觉和我交谈的人在盯着我看。我可以更容易地离开镜子,而且我有更少的时间被打扰。即使它出现了,我也可以很容易地消除这些想法。

我可以说服自己,我的那些想法是不理性的——我告诉自己‘甩掉这些想法吧’!在别人面前,我很少感到不自在。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再也不是一个性命攸关的问题了。

”克里斯蒂娜:“我以前看不清楚自己。我现在感觉更冷静、更快乐、更

自信。药物导致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真是难以置信,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又找回了患上bdd之前的感觉。感觉太棒了!”

桑迪:“药物的确抑制了那些强迫观念。它解除了生活的阻塞。

我的生活曾经像一条河,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巨石和木头——水流不顺,现在它可以自由流动了。我感觉自己充满了能量和创造力。”

詹森:“经过cbt**后,我真的感觉好转了。我不再被bdd控制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寻求帮助’!”

卢克:“现在,自杀是我最不可能考虑的事情。我现在生活得非常愉快。感谢上帝,我获得了**。多亏了**,我才活了下来。”

保特:“告诉你认识的每一位bdd患者,永远都不要放弃!我差一点就放弃了。感谢上帝,我没有那样做。现在,经过了这些年,我感觉真的很好!告诉他们,还有希望。”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二):自信是最好的整容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美感越来越高。人们喜欢在别人面前变得更漂亮。随后,大量的美容医院和大量的p图软件也被应用。当然,恰恰相反,除了对美的需求,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美,而这种心,在人人都美的前提下,会变得更加明显。本书《破碎的镜子》拿在手里像是一个百科全书,厚厚的一本,包含着所有相关例子,所有人的想法被集合到一起,被大众阅读。

书名,破碎的镜子,其实具有很深的寓意,一个对自己外貌不自信的人,会把怨气首先撒到让他看到自己的物体之上,而镜子正是这样的角色,在镜子面前,任何美丑都无法掩盖,任何小细节都逃不过它的眼睛,激怒了当事人,镜子变成受害者,所以这正是破碎的镜子的名字**,这样一解释,正是这个道理。以上所有这些都是我对这种非常常见但很少被定义的疾病的理解,学术上对这种疾病的解释是bdd躯体变形障碍。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它比身体疾病简单得多,但比任何身体疾病都难。

书中讲述的几个典型的病人例子。其中,我讨厌我外表的一切让我印象深刻。这是一篇讲述病人因为患有躯体变形障碍,而变得厌恶自己的身体,对自己的所有都抱有一种不满意的状态,进而在心理上有了奇妙的变化,慢慢没有疏导的情况下,变得更加严重,而病人并不知道患有此病症,所以只是日常的烦躁,消极,对生活一切都不满意,身边人也对此很少注意,慢慢使得病情更加严重。

我们的脸都是天生就形成的,在中国古代,大家更加奉承自然原始的美,大家对任何有过改变的东西嗤之以鼻。然而,社会正在发生变化,我们正慢慢开始在能力的前提下,让自己变得尽可能美丽。这中间的方法就有很多,近年来,赴韩国整容的女生男生成批,海关经常遇到出关和入关的**对不上,整个人完全换了一个脸回来了。

国内也有很多微整形,大众对此没有了之前的抵触,反而更加接受开放。文中讲述的是位女生,每天照镜子时总是觉得自己的脸不是对称的,尽管化妆,尽管打扮精心,仍然抵不过心理作用,心理在默默作怪。这也是当代人心理反应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他们觉得有很多地方并不完美。

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的目的在于,帮助更多人认知自己,走出怪圈,对未来有更加明确的感受,自信才是最好的整容。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三):其实没有那么多人在注意你

在读这本书之前,有些人有类似的轻度bdd症状。

我的表姐外表姣好,却总是觉得自己鼻梁太低,每次见到一个人,她都会下意识去看别人的鼻梁,化妆时,也一定要想办法提高鼻梁的视觉高度。当时,我还没意识到这是一种疾病,我只是觉得这是个人心态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我明白对身体的过度关注和担心其实是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疾病。

且不说《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这本书能否帮助一些人解决心理问题,单是让大家认识到了bdd这一病症,就已经十分伟大了。

在网上看到某某人整容几十次以上,或是穿着紧身衣几十年,非要有一个不符合常人比例的“小蛮腰”,作为看官的我们大抵只会评论一句——这人不是有病吧。谁知道这句无意的调侃其实恰恰到出了一份事实,他们并不情愿如此,只是无法控制自己对于美丽或是某个器官的追求。

我有一位朋友,**略黑,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关注这件事情,不管什么颜色的衣服,她还未穿就要担心会不会显黑,买了喜欢的衣服,她还会特别强调——只要我涂了美白的东西穿起来应该就不丑了。某次出行,她像我描述——我真的很讨厌自己的肤色,有时候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仿佛看到了一个陌生人,而且是那种我很讨厌的陌生人,你说,连我自己都讨厌自己,其他人肯定就更甚了。

其实,在我看来,她的肤色虽然略黑,但还不至于到了会影响外貌的程度,事实上,她的五官甚至算得上中上,略微打扮一下,就是个美女了。我同宿舍的一位女生,和她的肤色相差无几,但她却从来都没这个问题过度在意过,整个人的状态也就比我的朋友好了很多。她最大的困扰其实并非肤色——而是她对于肤色的困扰本身。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答案——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不快乐,都是由三个问题导致的,没吃好,没睡好,以及,把自己太当回事了。其实解决bdd的症结,就是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不要总觉得身边人在关注你,正如你一直在关注自己一般,其他人的大部分注意力也是集中在自己身上的,他们并不那么在意你的鼻梁是不是高,也不在乎你的脸上有多少斑点。

当然,这可能更适用于轻度的bdd患者,对于那些已经不止影响到心理状态,而是整个生活都因此而被颠覆的重度患者,还是应该及时寻求**,通过服药等等措施来缓解自己的症状,让生活早日回归正轨。

《破碎的镜子》读后感(四):一网打尽知乎“外表焦虑”帖

看看呗,外表重要吗?要怎样提高颜值?照镜子和拍照哪个最真实?诸如此类的问题,关注者众。

外表当然重要,它是人生众多重要事情中的一件;求美也没什么好说的,收拾得自己心情好一点,干卿何事?

不过,如果外表正常,老是觉得自己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或者不是“觉得”,而是“坚信”自己难看/畸形/奇怪/恶心等等,别人评价说正常,反而认为别人是善意的谎言等等;以至于频繁照镜及反光物、**、向他人求证外表是否正常,或者频繁与人比较,测量,掩饰,过度整理或者反复整容等以求改善外观,再或者不敢照镜子拍照等等;羞耻,绝望,愤怒,焦虑,恐惧等等情绪显着,影响正常生活学***社交。

——如果属于以上情况,则要小心躯体变形障碍的袭扰,bdd有的又称为体像障碍,幻丑症,美丽强迫症等等,欧美统计的一般人群患病率为2%左右,国内没有大样本的统计调查,但是也有学者对大学生群体和整容群体进行调查,患病率没有中国特色,是类似的。

但是与欧美对该疾病的成熟研究相比,国内对此病的研究就相对少很多。不仅如此,健康专业人员对此也知之甚少,大众对此的了解就更加乏善可陈,大多还停留在将之斥为“虚荣自私”的道德挞伐上。想一想以下可怕场景:

抑郁症的病人被骂懒惰不思进取,发高烧的病人被责备体温为什么要这么高,腿部残疾的人士被嘲笑走得慢。。。这就是bdd患者目前的处境:一方面要与自感缺陷带来的全宇宙最丑的恐惧绝望做斗争,另一方面还要承受世人“虚荣自私”的污名。

菲利普斯博士的这本书绝对是bdd患者孤独无依的慰藉良言,是所爱之人遭此病困扰却茫然失措时的一束希望,也是健康专业人士全面了解及有效干预这种疾病的行动指南,是研究该类疾病的学者可据参考的研究资料。

上一篇:[推荐写作]孤独与我相陪伴 - 高二文章_篇三_高二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