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观后感_优选九篇

关小雨 0 2024-02-23 14:09:19

中国通史观后感(优选九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国通史观后感”的详细介绍,仔细看完一部作品后,观后感是在理智和情感融合后产生的结果。观后感是观众将作品的呈现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相交融的表达,同时也是观众和导演进行心灵交流的机会。你是否掌握了写作品观后感的重要技巧呢?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尊重,我读了寒假的中国通史。

掩卷沉思,思绪四起。

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

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众所周知,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秦始皇在战国晚期统一了六国。然而,秦始皇却残酷地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撒下了反秦的火种。秦朝就因为嬴政的**迅速走向灭亡。

同时随着秦王朝的兴起,孔雀帝国出现在南亚次大陆。据说阿育王也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君主。但幸运的是,他学会了忏悔,派人传道,并建造了大量的佛塔。

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我们能从世界的整体发展中看到些什么吗?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

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上成为拥有所有权力的罗马君主。

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期间,西汉政权逐渐落入王氏亲属手中。公元25年,刘秀成为皇帝。刘秀出生于汉代宗法社会。他所建的皇朝仍称汉朝,洛阳为都城。

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以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形势所取代。

与此同时,世界另一端的罗马帝国也从巅峰逐渐衰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在此之后,虽然它们持续了不同的时代,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对古代历史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中国通史》读后感

□ 杨锐偲(财务部)

在读《中国通史》之前,我还读过另外三本历史读物,《史记》、《资质通鉴》以及《中华上下五千年》。相对于《中国通史》而言,《史记》与《资质通鉴》都是古代史学家所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及局限性,而《中华上下五千年》更是包含了一些神话故事及野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书。因此,想要大致了解有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我还是推荐读《中国通史》。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东西。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事频繁,民众恐慌,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动改革,下令在京城南门外支起一根三尺长的木料,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料搬到北门,奖励12块。

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的举动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商鞅的下一次改革很快在秦国得到了推进。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孟子曾经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为人之本,立身之本。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就企业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企业的信誉决定了它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是前进还是被淘汰。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管理已经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企业要想发展,只有在客户认为可靠、可信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回报。

熟悉我们自己的历史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熟读历史,才可以体会历史演变之复杂幽深,不至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更好地看清自己,更好地认识今日之中国,更好地知道我们肩负怎样的历史责任去建设一个未来的中国。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文/范念龙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那天,我去了人祖庙。国庆期间,我参观了太昊陵,跟随伏羲的足迹从天水来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

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后,天水大地湾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渑池仰韶遗址、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遗址等一系列大型遗址在历史界引起轰动。这是我们祖先走过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清楚地知道我们来自**。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有两条。

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国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一判断可以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得到印证。

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如果北方能够解放思想,打破藩篱,仍然能够引领发展,引领中国历史。

“民族是**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中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才有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自强,在祖先的足迹中克服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继承、发展和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后裔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不管有没有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多想想过去和现在,多想想国家,和平相处。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绪论就不多说了,来说说正文上编里面我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吧。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在第一章“婚姻”中,我了解到古代社会不是一夫多妻制的社会,也不是一夫一妻制的社会。“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的。”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

人们在谈论古代婚姻时,总是抱怨妇女的不公。他们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凋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

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

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后来,选举制度非常重视家庭和家庭,宗族观念得到加强。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

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宗族、部落到夏代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古代,君主制有着浓厚的色彩。君主的前身是族长,所以继承法就氏族长的继承法。在母系社会里,哥哥、弟弟和父亲死了,儿子成功了。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说。

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古代中国的君主**也好,**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直到清朝建立各省和军事办事处,君主制和共产党的**集权达到了顶峰。

这些都是近代中国政权更迭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到工业,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业、工商业以农业为重点,以农业为基础,以商业为目的,重农抑商,重原抑擦。农业是非常重要的,既有农业又有人类生存,进而发展工商业。

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演变也有很大的阻力:重视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制,个人利益与公共福利的冲突;土地私有制,兼并盛行,耕者无田,大地主官僚主义纵横交错。

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直到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兴起,但由于中国经济受政治影响太大,萌芽始终是萌芽。至于货币,和大多数国家一样,首先是以货,然后是贝壳、盐、羊等一般等价物,然后是经济发展产生的货币。

古代最常见的钱币是贝壳,后来主要是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体系的发展更加复杂。宋朝出现了交子和纸币,明朝则大量流入中国,将金本位改为银本位。

晚清、**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上编主要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分版块记录。让我们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背后的文化背景。第二部分是按时间顺序介绍,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到清朝灭亡后的中国革命道路。

接下来我想说说比较感兴趣的几件事。

首先是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的统一。春秋时期是有很多国家的,大国如晋、楚、齐,以及后来的秦,小的有吴、越、鲁、宋、郑等国家,春秋时期最开始周王室还有王权,但随着周王室东迁,逐渐衰弱,诸侯势力越来越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越来越频繁,正所谓春秋无义战。一般来说,春秋时期掌握在几个强国手中。小国要么依靠大国,要么受到大国的压迫,这使它们难以生存。

后来,汉、赵、魏分治金朝,进入战国时期,诸侯越来越忽视周天子,互相征斗,甚至有一国的臣民取代其君主(齐田夺位)。春秋诸侯鲜有称王,多争霸,而战国诸侯就多称王,周礼不存。最后,只有七个大国,齐、楚、燕、汉、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杰。

七国之中,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与胡人的战争,拥有最强大的军队和最强大的国力,并通过战争和恐吓手段不断扩张领土。六国也知秦国野心,曾一度合纵,但却被秦的离间计所破,秦人的连横颇有成效,使得六国不得团结一致,最终陆续为秦所灭。秦国人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局面,开启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我认为嬴政成为第一个皇帝并不过分。

但后来秦因**二世而亡,令人叹息。

再说说清朝的兴衰。清朝最开始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努尔哈赤一生戎马统一各部,又跟明朝作战打掉大半个东北,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不过山海关。**人皇太极改名为清朝。后来,多尔根在吴三桂的配合下率领清军进入关隘,清朝逐渐统一全国。

到康熙八岁继位,十六岁灭权臣鳌拜,后来又平定吴三桂,平定准噶尔,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并且促进满汉融合,修编康熙字典,文治武功了不起。雍正设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经济繁荣,史称康乾盛世。

当然,其实在这盛世背后,是官僚阶级的腐败,是严重的土地兼并,是饿殍遍野,是***,也是统治者的盲目自大,是**上国的美梦,是闭关锁国。达到所谓兴盛的顶峰后,大清帝国也就日益衰落,江河日下,在政治体制、科技、思想方面逐渐落后于不断进步,迈入近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列强。直到1840年以后,被列强欺侮长达一百多年,这些我们都熟知。

谈了那么多书中记录的历史,最后简单谈谈读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后的感受吧。第一,先生是在抗战时期为适应大学教育需要编写的此书,所以对于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尤为重视。比如讲兵制、讲朝代更替、讲汉族对外斗争,都有一点侧重。

第二,先生不仅是用简单的语言讲历史,更是带着读者找到每件历史事件中的那个“理”,也就是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就是历史的真正形态。第三,感叹于先生对治学的严谨,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十分深厚,学问渊博,此吾辈所远远不及也。虽然以前我也读了些史书,但终归太少,学得也很浅。

先生此书实在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读一遍不够,留到以后再次拜读,定能有更多的收获。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曾推崇吕思勉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之一“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吕氏之书“博通周赡但不够深密”。这些特点在《吕著中国通史》一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在这里,我就《吕著中国通史》一书的优点做一个简要的探讨。首先,吕先生在写本书时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及学者的社会关怀意识。在上册文化部分,涉及到的内容是与一般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包括:婚姻、族制、财产、赋税、实业、衣食、货币、住行、教育和宗教等,精心发掘史籍中社会各项制度的变迁情节,在研究中重视文化、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是像过往的帝王将相史研究一样,把视野集中在上层,尤其是上层的政治领域,这点在同时代的史学家来说是十分罕见的。

书中能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而不为其所限,较为全面的研究社会各个层面、诸多领域,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关于阶级的论述中,既看见了阶级剥削的残酷,上下层之间的不可变动性,又看到了盲动的阶级斗争的危险性,对社会的分析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谓“成一家之言”。

其次,吕先生在本书中有很鲜明的进化史观立场,弥补了传统史学对于社会变革的不足认识。梁启超说“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见之未明也。”吕先生在《白话本国史》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因而“研究社会进化现象的一部分,就换做历史学”,“现在研究史学,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他,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

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中称《吕著中国通史》“纯从社会科学的立场,批评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极多石破天惊之新理论”。先生以中国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的社会现实为关怀,言论多有创造性。在论及婚姻家庭制度时,纵观历史全貌,语言家庭制度必将改革,男女终将平等:论及政体时推崇民主原理,但感慨中国无代议政体的历史条件,急转而下,“而成为现在的党治”等等,都是本土性与时代性相冲撞而产生的火花。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7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强大的凝聚力和无穷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创造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精髓。历史包含着一个民族几代人的兴衰沉浮、成功与失败的道路以及事件表象所隐藏的内在规律。以历史为视角审视现实,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是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包含经验和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衰与辉煌与悲怆、更迭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8

让历史告诉你

中国通史》阅读心得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历史是原始人类与野兽、寒冷、饥饿的斗争,是封建王朝的金银酒杯与夜夜笙歌;历史是夜夜流淌着的期盼的热泪,是黑暗中透出来的缕缕晨光。

历史是真正的圣人。它时终以引导者的态度,促进现代人和民族的思维和创新。抱着对历史的这一份热爱,我最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

《中国通史》上至盘古开天辟地,下至中华**的成立。中华民族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中的朝代更迭与风云人物的兴衰就在书中一幕幕地向我展开。从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古代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到近代中华**,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我看到了在我们整个民族的成长过程中,有多少辉煌值得我们一生去纪念,有多少沧海桑田是我们毕生也不能忘记、也会永远铭记在心的痛。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在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可以成名几千年的伟人。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代枭雄伟大的政治家曹操和嬴政;雄才伟略的谋略家张良和诸葛亮;文明中外的思想家孔子孟子;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博学多才的文学家欧阳修、苏轼;或浪漫飘逸的诗仙李白,或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李大钊等等。

这些人都在漫长的历史道路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传奇和色彩。

历史的长河是源源不断地向前流淌的,李世民曾经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作用就是让每个人、每一个民族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

《中国通史》这本书简单明了地向我们展现了伟大祖国的延绵不绝的生命历程,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却足以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那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与强大的力量,感受中国古代传统文明,不管是文化、政治、军事、经济,还是小到一个人、一件发明物,这都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生动的写照。中华民族的历史充满了沧桑,但无论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一切行动都在暗示着民族的进步和崛起。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为世界文明增添了辉煌。这段绵延不绝的历史,也是伟大民族凝聚力和生命丽的象征。

在21世纪的今天,正是这些变幻莫测的历史情节,以圣人的姿态指引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今年正值我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从盘古开天地到中华**成立,后来又经历了那段或痛苦但又神圣的岁月,一个国家风风雨雨就这样沿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从过去走到现在,也许在苍茫的宇宙之间5000年也只是星光一闪,而对于一个国家,却是一页页血雨腥风与丰功荣耀的书卷,该真实而深刻地被每一个国人所记忆。以史为鉴可能是历史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历史上,人们记得和回忆一个祖国的兴衰;人们记得和回忆每一个历史时刻的转折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了解形史的真相;从发展的角度看历史,坚定地把故事带到未来。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9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史神话传说、古史传说、汉后神话传说等到近代1949年,作者从部族领袖、图腾祭祀、宗教神话、朝代更迭、帝位变动、农牧发展为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详细全面的阐述。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唯一没有历史断代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这是值得骄傲自豪的。追溯三皇五帝的古史神话传说,着笔于伟大无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中国通史》语言生动流畅,旁征博引皆为历史大家巨匠所著,详实有据,读之如六月怡冰、冬月抱炉,心旷神怡、九天之翔非不读者所能体会。不读史不如案牍白丁、不通史不知国家兴衰,古语《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书重要可见一斑。

全书其实是在一个一个的故事、战争、历史人物中展开的,这不由的让我想起了朝代更迭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其实这和中国的另一部史书《二十四史及清史稿》,(附二十四史书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史稿》.)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史书,,侧重不同。《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官方语言的历史纪录.为上位者讳是《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特点之一,好多不是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不然史官是要掉脑袋的,但也有例外,孔门72贤中的颜回子孙大多为后世史官,其性格古板,不趋迂回,正直刚阿,是为正史史官一股清流。而《中国通史》则是突破了以往的史书模式,叙述的重点已发生转变,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是扩展至这一时期的文化、经济、社会活动、宗教等,不再是单纯的以帝王将相为中心。

在读了少部分《中国通史》我感觉,锐气于胸,和气于心,义气与人,才气于事方为道。

上一篇:[优质作文]高中父亲作文_示范版_我的父亲作文范文初高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